网站颜色:

正宗东北特产黏豆包满族风味小吃粘豆包年糕大黄米纯手工10板以上

  • 净含量:200g
  • 品牌:豆包
  • 产地:中国大陆
  • 省份:吉林省
  • 城市:松原市
  • 套餐份量:2人份
  • 套餐周期:1周
  • 配送频次:1周2次

八零后男孩记忆中的东北农村故事

过年前后那点事儿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生活条件还比较一般,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当然会觉得贫穷落后,但那个自己觉不出来。虽然穷,但并没有到为吃穿犯愁的地铂社会贫富差距也不大,不会看谁家发了财眼热,所以无论大人孩子都挺乐呵。小孩子么,当然都有馋嘴的毛病,一年里最开心最快活的时候肯定数年那两天了。

东北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么,好吃的自然不会缺,自打进了腊月,家家户户都为过年做准备。什么粘豆包、冻梨之类的自然不在话下,那是咱东北独有的风味。其实粘豆包到我小的时候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干粮,至于冻梨之类的水果更不用提,俺们那嘎达本来就墅树农场么。所以我真正怀念的,还是母亲做的干果。

干果其实是个比较泛泛的叫法,狭义的干果指的是一种切成菱形的油炸面食,广义则指包括江米条、油炸丸子、小麻花等品种在内的一些小食品。江米条就是用糯米粉做成条,油炸过后再粘上白砂糖,小麻花就不用多讲了。我最喜欢吃母亲做的油炸丸子,这种丸子一般不用肉馅,都是萝卜、土豆一类的素馅,有的还加点碎豆腐,里头还要搁点调料,这样炸出来的丸子外焦里嫩,咸淡可口,别提多香了。偶尔母亲还用地瓜丝炸点丸子,又香又甜,谁都乐意吃上几块。

东北农村的孩子谬年时一定得整点米花吃,通常是苞米花,当然也有人去大米花。那年头东北农村很多时候都流行易货,有拿黄豆去换豆腐吃的,也有拿苞米去换苞米花吃的。一到冬天,肯定有苞米花的师傅用小车或是用扁担挑着黑乎乎的机器走街串巷吆喝着苞米花。揽到了生意就坐下来,把苞米混着糖一起倒进机器里头,下头烧着火,不停地转动机器以使苞米均匀受热,等到烧得差不多了,就吆喝一嗓子“放了啊”然而打开顶盖,耳轮间只听得“咣”的一声响,一口袋苞米花就新鲜出炉了。不过苞米花的声音真的很大,离老远就能听见,要是搁现在上伊拉克、阿富汗去苞米花,光那动静就能把美国大兵给招来。

苞米花吃起来比较香,但有比较硬的壳附在外头,口感一般,要说口感好,那还得是大米花。有人还把大米花用糖粘结到一起,切成烟盒那么大的小块来卖,这叫做大米糖。大米糖曾经是我小学一年级的最爱,不过父亲向来是限制我吃大米糖的,一是怕我长虫牙,二是那大米糖也不便宜,一块要两毛钱,值两支铅笔的价呢。长大以后我偶尔还会买几块大米糖吃,不是贪图那点甜味,而是想找找童年的感觉。

 

 

米花还有一个兄弟,叫做康乐果,也不知道这名字是怎么来的,我真怀疑这是一个日本式的名称。它和米花一样,用今天的话讲都是膨化食品。康乐果呈管状,一般都切成一尺长,这玩艺膨松脆口,又香又甜,很受人欢迎。不过我估计那甜味不光来自苞米本身,里边大概糖精也没少放,因为我偶尔能从那里边品出一丝苦味来。

过年的时候,我们山里的人家都会在自家院子里挂盏灯笼,所谓“大红灯笼高高挂”么。平原地区是啥样我不知道,我们那边家家都在院里立一根五六米高的木头杆子,上头用两根木条钉出个三角形来,然后把灯笼挂在杆子外侧的尖上。比较讲究的人家的灯笼是用铁丝焊成的,外面有红绸的灯笼罩,里头用的是电灯泡;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家灯笼要么是塑料的,要么是玻璃的,还有更可怜的灯笼是用高粱秆做骨架,外头糊红纸的。但不管是哪种,孩子们都乐颠颠地跟着大人挂灯笼。也不知是有什么说道,灯笼杆子上头一定要捆上一根松树枝子,反正绿色的松枝下头挂着大红的灯笼,还挺搭调的。

虽然院子里头挂着灯笼,但孩子们并不满足,还常常自己做个小灯笼,最常见的就是用铁丝在罐头瓶口拧出个环来,上头拴根细绳,使个小棍挑着,把小蜡插在罐头瓶里头,这就成了一个灯笼。天黑以后,孩子们不乐意在屋里待着,就点上灯笼在外边跑来跑去的。

早先,东北风雪大,纸灯笼顶不住,于是有人还自己造冰灯,虽说冰灯以哈尔滨为最,但其实东北各地都有,我小时候还能看到有人造冰灯。造冰灯要把白雪化成水,加入白矾,倒进小桶里,搁外头冻着。等到半夜雪水冻成了冰砣,把小桶外头加热一下就可以把冰砣子倒出来,中间凿出空间来装上蜡,冰砣外边用铁丝加热烫出两个拴绳的小眼,这冰灯就成了。和纸灯笼比,它份量沉,但是能抗住风,晶莹剔透的,还不用花钱,简直太美了。据说冰灯这玩艺最初是冬天捕鱼方便,后来就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风俗。可惜,我只是看别人玩,自己家里却没做过。

汉族人过年要放鞭炮,以示庆祝。当然也有人说“年”是传说中的一种怪兽,放鞭炮是为了吓走它。起因姑且不论,反正小孩子喜欢的数年放鞭炮的快乐。离过年还有十天半月的,我就缠着父亲去买鞭炮,我还颠颠地跟着父亲一起去赶集,把鞭炮买回来以后搁在炕梢烘着,我时不时地趴在炕上翻一翻,祖父看了直笑,但大人都不让我动,怕我把药线整折了。

放鞭炮的时间是在子夜,也就是所谓“发纸”的时候。全村鞭炮齐鸣,夜空瞬间被鞭炮照亮。我家在这方面是比较节约的,一般就是一挂鞭,四个二踢脚,再来两支震天雷之类的。整挂的鞭放完总有几个不响,我都一个一个地捡回来交给祖父,祖父把它们掰开,用打火机一点,小鞭就呲出花儿来,也挺好看的。虽然喜欢鞭炮,但我有好长时间都不敢自己去放,而是远远地看父亲点鞭炮,自己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后来胆子慢慢大一些了,就把整挂的鞭拆开,自己拿支香一个一个地点着扔到地上听响儿。

我家有几户邻居是朝鲜族,按朝鲜族的风俗,春节算小节,清明、端午、中秋才是大节。所以我小的时候,汉族人家里鞭炮齐鸣的时候,他们都关上门睡觉,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也开始放鞭炮了,而且居然比一般的汉族人家放得还多。其实这些习惯,大人倒还能坚持,但小孩子不答应,看别人家里都放鞭炮,自己也吵着要。所谓民族融合,大概就是这么个过程吧?

早先,东北这地方跟关里一样,家家都供灶王爷,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要送灶王爷上天。早晨吃完饺子之后,要去抽几根比较直溜的高粱秆,放炕头上烘一天。晚饭过后,全家人一起动手,用高粱秆做出一大溜东西来,有猪、有狗、有羊什么的,当然还少不了一辆车。之后把它们摆到灶坑前,把锅台上头被烟熏了一年的那位一家之主──灶王爷给请下来,放到车上。然后,打开房门,升起一把火送灶王爷两口子上天。当然了,送灶王爷上天之前还要搬出剔子,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嘴巴上头抹点糖,为的是让他们到玉皇大帝那里去多美言几句,“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看来,不光是人间有不正之风,就是到了天上也不免得贿赂一下有权的人。

灶王爷两口子走了,按照早先年的规矩,一家人得在灶前跪拜,通常的嗑儿是这样的:“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上了天见玉皇,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见吉祥。”临了,还得放点鞭炮,小孩子们自然又可以乐呵一气。

到了大年三十,人们又从外边“请”回新的灶王爷像贴到灶门前头。记得侯宝林先生有个段子说到这事:“那买呀还不能说买,得叫‘请’,这请是请啊,可是有一样,你要不给钱,人家不让拿。”反正灶王爷回来了,我们就正了八经过年了。

在早先,送灶王爷上天的祭灶活动是件大事,这种崇拜的意识源于东北人对战胜严寒的渴望。这些传统活动也不能单纯当作迷信活动,至少它也是一种东北传统的民俗。只是到了我小的时候,已经很少有人在家里头供灶王爷了。我家更是早就不供了,但有些亲戚家里还在供着,估计现在也不供了。

虽然不供灶王爷了,但小年过后,家家户户还都按照送灶王爷时的老规矩安排事情。腊月二十四,家家扫房子;腊月二十五,家家做豆腐;腊月二十六,家家炖猪肉;腊月二十七,家家剁小鸡;腊月二十八,家家把面发;腊月二十九,家家买瓶酒。这里头数着杀年猪最为隆重。

在农村, 杀年猪是一件大事,那个时候,农民要吃点肉不容易,虽说农村几乎家家都养猪,可平时是舍不得吃点猪肉的,也就数节的时候才到集上割上几斤肉解解馋而已。所以一般人家到年底都要杀猪添点荤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猪肉炖粉条子可劲儿造”都是东北人追求的一种生活理想。当然,在我们山里头除外,山区的农民可以下套套个野猪,打个兔子什么的,平原地区可就没这么方便了。

杀年猪,这是个技术活,所以一般掌刀的都是有这门手艺的人。以前,哪个屯子里头没个杀猪的把式呢?他们活儿干得漂亮不说,还不糟践东西,什么蹄子、血、下水之类的都收拾得利利索索的,农村人讲话“能多杀出五斤肉来”,当然了,这活儿也不是白干的,要送人家点猪蹄、下水之类的作为酬劳,这是农村里约定俗成的规矩。猪肉都切成子搁在缸里存着,咱东北冬天冷,一直放到二月二都没事儿。

不管谁家杀了猪,都要请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吃杀猪菜。过去,人们没有条件讲究这个那个的,把刚杀好的猪的血脖子剁成大块煮熟后,再切成大片放进锅里,边煮边往里面放酸菜、水和调料,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三者合一的。杀猪菜肉嫩汤鲜,又开胃又解馋,是最典型的东北菜之一。

对不了解东北的关里人来讲,他们对杀猪菜乃至整个东北菜的印象还停留在“酸菜氽白肉”的层面上,其实,真正的“杀猪菜”不是一道菜,而是由一系列菜的总称。什么猪骨头、猪头肉、五花肉、血肠等都可以用来做杀猪菜。像什么蒜泥白肉、蒜泥护心肉、拆骨肉、酸菜炖白肉血肠什么的都很典型。这里,我的最爱是酸菜炖排骨和拆骨肉。酸菜炖排骨是道名菜,酸菜这玩艺吃油吃得厉害,把它和排骨放在一个锅里咕嘟咕嘟地炖出来时,猪肉中的肥油已经被酸菜吸得挺干净的,就算是上头有点肥肉,吃起来也一点都不觉得腻;入了肉味的酸菜更是有着独特的香味。拆骨肉就更不用说了,酸菜锅里炖出来的瘦肉撕成小块,蘸着酱油和蒜泥直接入口,大饱口福的同时,更能领略一番那浓浓的东北乡情。大碗吃肉,大块吃肉,不光是梁山好汉的专利,今天的东北人,骨子里头仍然有山东人纳子豪放劲儿。

 

热门设计服务